请稍候...
栏目导航 Column

0773-2813616
13077665658

全国咨询热线电话

8:30--21:00

上班时间,欢迎咨询

关注我们

微信号:guilinxinli2813616

合作项目 Cooperation projects
返回

走出迷惘,重燃生命

桂林和谐心理学校 正知


    一、曾经的梦想败给了现实

    记得少年的我,曾经也是一个有梦的人。当年最大的梦想就是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改变贫穷。中师毕业后,单调枯燥的工作、按步就班、一成不变的生活让我觉得毫无激情,看着身边的人喝酒、打牌,才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样浑浑噩噩工作了六年,我实在无法忍受那样的自我,正打算辞职南下时,命运和我开了个玩笑,我调到教育组走上了管理岗位。一来是工作新岗位带来的新鲜感,二来主要是由于我的懦弱:农村的孩子考出来有了个安稳的工作不容易,辞职最终还是缺乏了最后的勇气和决心,更怕的是伤了父母的心。就这样一直走到了今天。


正字辈心理咨询实务研修生拜师仪式2016/3/19


    二、麻醉救不了心灵的挣扎

    年青棱角毕竟经不起社会大熔炉的熔炼和时光的大潮磨练,舍下了当初走出去下海,搏人生的念头,很快就淹没在社会大潮中。朝九晚五,结婚生子,曾经是那么鄙视打牌消磨时光的人,谁想自己也变得和他们一样,白天黑夜地打牌。打牌时的麻木似乎也可以让人的心停下来,没有了思想,暂时忘记一切。可一离开牌桌,心里顿觉空荡荡的,各种后悔、自怨、自责接踵而来……牌桌人生纯粹就是在消耗时光,浪费生命……


    于是我背起行囊成为一名户外驴友,跟着驴友们背着装备,爬山越岭,露营山林,远离城市的喧嚣,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它的博大、高远、静谧……的确,大自然的宁静可以使人得到舒畅而安然的平静,可以让人放下一切,忘记一切,自由地呼吸,自在地放肆……然而往往一旦回归尘嚣或没有出去,心头又会感到无尽的虚空……玩到终时总是空。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习人偶家排技术2016/11/26


    三、拨开迷惘点亮心光

    我为此困惑,为此迷惘,我没有了生活的方向,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寄托。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是我所想追求的吗?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也恨自己为什么就那么不安心,不能像别人一样下班后喝喝小酒、打打小牌,也过得那样自得那样满足!其实我知道因为自已有一颗“不安份"的心。我也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轰轰烈烈,也想干出一份事业,也想获得成功,然后也可以荣归故里,回报社会……可是可是,像我这样的又能做什么呢?投资没本钱;做生意不懂行情,也没时间。就这样,总是不满足现状,总是在那里哀叹命运的不公,一日一日虚度年华……


    直到有缘拜在师父门下,成为和谐的一员,我才算是找到了生命的支点,解开了我的困惑和迷惘,重新开启了有意义、有价值前行的人生。师父的爱与慈悲之心、深厚的文化功底、精湛专业的技术、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创业激情无不感染着我;和谐团队那种精进、向上、敬业的精神随时鼓励、影响着我,带给我满满的正能量。


和谐四辈弟子联合研修 2016/12/24


    (一)收获了三大人生智慧

    1.接纳与顺应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一帆风顺、事事成功。然而,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则实在是很难达到和实现的。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古语也有“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的感叹!古往今来,真可谓说出了人们的心声,的的确确是人生的真实写照。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想与自然、与现实抗争,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发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言壮语。然而在强大的大自然和现实面前,人类的能力其实是非常渺小和有限的。我们曾经一味地强调和追求“改造和塑造”,但我们能改造和塑造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而又正是因为这种追求改造和塑造的“雄心壮志”,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压力、挫败感、烦恼和痛苦……


    “接纳与顺应”这个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在没有研修前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别说懂得它精深的妙义了,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叹命运的不公……承蒙师父的点化才明白,“接纳与顺应”这是一种比改造和塑造更高明的人生智慧。改造和塑造是有限的,而接纳与顺应是无穷无尽的。置身于繁杂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①接纳过去的事。因为手再长也伸不到昨天,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就如刚刚过去的那一秒你想抓却抓不到,想留却无法留。②接纳他人的事。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们无法管控的,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③接纳不完美的事。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完美是必然的,那我们只有接纳和顺应它,否则只会徒增烦恼。④接纳无常。人生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也是无法预知和控制的,该来的总是会来,无法抗拒,无法逃避,除了接纳与顺应,别无他法。


    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要尽量学会全然地接纳“过去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只能接纳和顺应它,这是一种去除烦恼、让心宁静的人生智慧。


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2.不追求完美,不强求结果

    以前从来没有发现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仔细体味一下,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有“追求完美,强求结果”的情结。“要就不做,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我们平常工作、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我们无时不有“追求完美、强求结果”的僵化观念在充斥着我们的思想。除此之外,还经常被诸如“糟糕至极、非黑即白、臆必固我”等僵化观念所裹挟。从而导致我们常常会失落、会伤心难过、心灰意冷;常常无意间就和别人争论不休,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们失去了好的心情、失去了该有的快乐、失去了内心的平衡、看不到了生活的美好……


    “不追求完美,凡事尽力就好;不强求结果,凡事顺其自然就好。”师父的话如同甘露,沁入心脾!懂得释然,懂得放下是一种大智慧,是了却烦恼获得快乐的大智慧。


    原来快乐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只有改变和转化各种不合理的观念才能改变自我,才能看见更多的世间的美好,才能让自己过得活色生香,轻松自在……


正知与师父谢裕中校长合影


    3.立即行动

    生活工作上的一件事情,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总是会想明天后天再说,到了明后天,……这样一直拖到不能再拖了,才不得不着手去做,结果事情做得很不好,给自己带来了诸多烦恼;要在一段时间里写一份材料或一篇论文,总是会拖到最后几天才动手,结果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尽人意,只能凑合着用;下学期要讲一个教学专题,总是会想还早得很,一拖再拖,临近讲课了才去准备,结果讲课效果和想象的差得蛮远;生活中遇到一点麻烦,总是会无意识地回避,不主动去解决,直到小麻烦变成大问题,难以解决。结果带给自己的多是坏心情,烦躁、焦虑、精神萎靡、怀疑自己的能力等等。


    凡是想的多做的少,总在心里想却迟迟不见行动;总在担心这样,顾虑那样;害怕这样害怕那样,做事拖拖拉拉,懒惰拖拉成为习惯......读着这些句子,仿佛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原来我身上也有着当今社会的流行病——拖延症。


    “用行动的利剑破除一切烦”,“以立即行动和不追求完美之精神,坚决果断地完成任务,且标准不宜过高。”“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苦短,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等待?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一拖再拖?我要时时牢记师父“立即行动”的智慧,尽量做好每一件事,不虚度每一天。


    (二)解开了心中的三大困惑

    1.求与不求的困惑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佛家教人“自净其意,无欲无求”,总的来说都有脱世离俗的意思。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离开家人、离开俗世,抛开一切而遁入佛门修佛,寻访名山修道呢?处在凡尘的我们,要学习、要工作、要吃喝穿用,衣食住行都在推着我们去不断地追求。儒家的主张虽然有“克己复礼”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但儒家也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孔老夫子开始就为天下读书人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千百年来,人们沿着这条道路不懈的追求。我也不例外,从小就受到要做“四有”新人的教育,要“有理想、有追求”,要“少年立志,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自然也和很多人一样在追求的路上伤痕累累。


    于是乎,到底是积极追求,屡败屡战呢;还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经常困扰着我,努力吧,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心力憔悴;不努力吧,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虚度年华。常常有两个声音在脑海对话:去干吧,别人做得你也做得到,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算了吧,何苦呢,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万间夜眠不过六尺。求与不求,都有道理。


    研修后,我解开了这个困惑:其实求与不求是一个统一体。纵然人生道路上有荆棘与坎坷,但仍要拼尽全力地去追求,去为了理想而不懈地奋斗,至于结果就不强求了。不强求结果并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不去努力,而是竭尽所能之后的顺其自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自己去努力了、拼搏了,成功与否,时也、运也、命也......交给老天爷去吧。


学习研修推荐书籍


    2.争与不争的困惑

    我们修行就是要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否则修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师父教我们要修生活禅,不要修口头禅和书本禅,意思也就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应用修行中得来的智慧来化解或解决。比如评先评优、评职称,我们是争还是不争呢?日常生活中别人欺负到我们头上,我们是争还是不争呢?修行的人能生气吗?


    通过研修学习和不断地思考,终于有了一点悟通。身处物欲横流的喧嚣社会,我们无法避亦无需避。道家的庄子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径:外化内不化。意即作为社会中的人,该上班上班,该过节则入乡随俗,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该干么干么,是什么社会身份,就承担什么社会身份、伦理身份,不要嫌它庸俗,自视清高。只要做好自己内心的那份生命人格的坚守,在外可以是积极进取,忙碌奔波;在内则坚守那份内心的宁静,这正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 儒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径:发而皆中节。《中庸》首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正是这个意思。也正是师父经常教育我们的为人处事要学会中庸和谐之道。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径:致良知。告诉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时时刻刻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要不断反省内求,去掉人欲蒙蔽的良知,做到知行合一。


    所谓的“争与不争”实际上是统一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的争就是不争,有时的不争就是争。当遇到现实问题时:我们“争”,是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时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心平气和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有理有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而皆中节”。“争”的时候遵从自己的良知,安好自己的本份,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决不去占,利己而不损人。“不违心,不违道”。 我们“不争”,是对于某些无理之人和事,不屑与之“争”。因为我们有颗强大的内心,没必要和那些“三季人”争,没必要为琐事争。争来无端的烦恼,争来无端的麻烦。“吃小亏赚大便宜”,“笑而不争”, 一笑置之。


正知、正信陪同师父一家游览周敦颐故居


    3. 值与不值的困惑

    以前每做一件事,我都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一下考量。问问自己,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做这件事有意义吗?就比如看电视、看书,我也是喜欢看些能增长知识的节目和书,而像那些明星八卦类的、真人秀之类的并不喜欢看。这个僵化的思维习惯,常常会演绎成为爱计较个人得失,会升起许多的负面联想、负面担忧,许多时候往往成为了做事和行动上的绊脚石。就比如跟着师父研修,我就不由地想:自己已经这般年纪了,还来得及吗,是不是太晚了?研修中看到别人悠闲地打牌、舒心地徒步,而自己还有好多书要看,好多知识想记却又记不住,又不由地起了念头“是不是放弃算了,我也像人家一样享受下人生,安享晚年算了……


    为了破除这个僵化观念,解除这个困惑,我多次阅读师父的文章,静坐观察自己的内心,审视这些念头的起因(实际都是因为畏难、逃避、偷懒等负面心理在作怪),省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想要学有所长,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心,真正地将师父说的“只管埋头赶路,不问前程”和“只管努力耕耘,不问结果”这两句话内化于心,不去纠结,只专注于行动。


    其实“值与不值、得与失”又何尝不是统一的呢,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得就有失,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荀况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只要我们坚持做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了。


    (三)明白了两个修身的道理。

    1.修行即修心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愚钝的人,按照师父的推荐我去读了《佛学系列丛书》,可我并没有感受到多少佛学的力量,也领悟不到为什么那些开悟的修行者怎么就开悟了、得道了……后来又读了《王阳明心学》、《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等书,特别是看到陈宇庭那么聪明的人为了追寻佛法吃斋、诵经、做义工、禅七闭关、捐赠供养,甚至于出家,寻遍了世界各地的名山古刹,拜访了许多的上人、大师,依然不得其法,没找到证悟的法门,没找到开悟的快捷法门……看到他那么聪慧、刻苦的人也一样困惑、烦恼,有那么多情绪心,心里面也就释然了许多。


正知登山踏青


    电影《冈仁波齐》的放映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我们和谐也热了一阵,似乎修行就应该像藏人们一样虔诚、朝圣才是修行。可是问问自己,真的要像藏人们一样虔诚、朝圣,我们做得到吗?真的要像僧侣、道士一样离家修炼,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


    后来,渐渐明白:修行实际上就是修心。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 “心即理”,道家所说的“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归纳起来都是要我们修心,教导我们观察、明了自己的“心”,明了自己心中的真正需求,不要被现实的欲望所蒙弊。


    “修心”首先就是做到修生活禅。师父常常教导我们要修生活禅,说“禅在生活修,道在当下悟”。可谓是一语道破玄机。陈宇庭在《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中说,其实并不一定要出家或是到寺院里面去做义工、捐款、打坐才是修行,才有功德。真正一个人,如果体验到自己的心性,完全可以不离开日常生活,吃饭、走路、开车、上班、开会、看电影,甚谈恋爱、听音乐、打球,随时都可以禅修。


    事上本无佛,只在心中生。是心作佛,是心作魔。我心即我佛,我佛即我心。讲的都是“心性”的重要性。实际上许多外境是虚幻的,佛菩萨的加持是无处不在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心里就不会再分别神圣和不神圣的地方。虽然神圣的地方真的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磁场和能量,但是即使是在普通的地方,只要心是稳定、清明的,你也能体会到无二无别的加持。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安心在哪里工作、生活,随遇而安。不要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总被念头带跑。今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处理什么就处理什么,该处理杂事就处理杂事。带着觉察心,踏踏实实地生活,走在每天的修心路上,就是最好的修行。


    佛家说“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是指修行要体会到自己的心性,有一些初步的悟境(不是说开悟了、证悟了),而是对自己的心性开始有一些认识,亲自验证到了,亲自开始体会到一些禅修。这样才能真正把所有的日常生活变成修行。


    “修心”其次是做到“活在当下”。这也是师父常常教导我们的,而且明确为我们指出了如何做到活在当下。“人的心在哪里就活在哪里,注意力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活在当下,就是要保持觉察,让自己的注意力尽量专注于此时此刻对自己有现实意义的人和事。”


    安住当下修行无处不在。我们现在每天的生活中会面对很多的烦恼,有许多的担心害怕,有许多的负面联想,最重要的是要时时保持觉察,面对烦恼、担心害怕、负面联想,看到念头,能够有一颗平和、宽大的心。学会仔细地去觉察、审视内心,然后知道念头是怎么动作的,妄念是怎么升起的。慢慢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练心性,越来越稳,升起慈悲心和智慧,不落入心创造的恐惧、担心里,就是最真实的修行。正如师父在文章中说的“处理好当下生活中的人和事,就是真修笃行。当下便可受益!”。


    2.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人们大多数的状态还是比较外求的,我也不例外。我们求功、求名、求利、求成绩,求享受、求安逸、求刺激,以为这样可以增加快乐,去除烦恼。误以为房子、车子、票子比别人的好,地位比别人的高才是最成功的,才是人生的乐事、幸事。其实不然,纵然求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物质和感观享受带来的快乐却是短暂的。这山看到那山高,欲壑难填,欲望无穷尽。追求享受的东西越多,攀比心越重,心里越不平衡,生起的烦恼越多……


    通过研修学习,特别是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更明白了“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的佛理,更理解了当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或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人生要学会做减法。要懂得减少欲望,懂得回报社会,懂得把爱洒出去,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与平静,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快乐。正如师父所说的“助人自助,自觉觉他”。

做减法,就是转向外求为向内求。向内求,求的是放下,求的是智慧;向内求,一切圆满。


谢裕中校长与正字辈弟子于河畔酒店合影2017/11/11


    (四)逐渐培养成了四个好习惯。

    1.每天阅读。“学然后知不足”。跟着师父研修,发现自己的知识严重不足,能记住拿出来应用的更是寥寥无几。经过研修时的“逼”着读书,现在已经变成了自觉读书了,读着读着,觉得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加有味了。渐渐领略到黄庭坚说的“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的味道了。哈哈。


    2.觉察反省。人最容易看到的是别人的错误和短处,最不容易发现的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最不擅长的是承认自己的错误。跟着师父修行,我提醒自己要时刻尽量做到把学到的东西应用落实到现实生活工作中,养成觉察和反省的习惯,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更加平和,更有效益。


    3.健康的生活态。现在的我已经改变了原有的那种生活状态,脱离了以前忙于酒局饭桌,沉迷于茶室牌桌的那种浑浑噩噩、空虚无聊、浪费生命的生活方式。戒掉了酒,戒掉了牌,早睡早起,取而代之的是运动和学习,健康而充实,打开了生命的新的旅程。


    4.心怀感恩。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自己总看到希望,让自己总感受到快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自己更加宽容和智慧。


    感恩父母,让自己更懂得亲情的珍贵;感恩朋友,让自己更珍惜患难与共的友情;感恩师长,让自己更理解他们循循教导的良苦用心;感恩孩子,让自己更深地体会生命的美好;感恩得到的帮助,让自己体会到更多的感动和温暖;感恩对手与失败,让自己更清楚努力的方向;感恩困难和挫折,让自己得到了更好的成长;感恩生活,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积极和健康……


师父师母为正知颁发结业证书 2017/11/11


    四、重新燃起生命的激情

    1.充分享受生命的过程

    研修后的我,已然学会了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换一外角度看问题,换一种心态对人对事。多关注过程,少关心结果;多关注当下,少关注过去和未来;多关注自己,少在意别人的眼光……尽量开心过好每一天。正如庄子所说的“真实而自由地活着”,王阳明所说的“为自己活”。


    2.踏上助人自助的咨询成长路

    虽然对师父所教的咨询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虽然还有很多知识还未学习精通,我还是迈出了在学校建起咨询室开始为学生做咨询的第一步。


    虽然我的咨询做得很蹩脚,常常会不知所措,我还是坚持一直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虽然第一次商业咨询以彻底失败告终,但却给了我更深的反思和成长的机会。商业咨询比学校、司法局的咨询要更专业,要求更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师父的技术必须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成为纸上谈兵的马谡。从理论到实践有一段很远的距离,我必须要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去磨练。


    虽然咨询实践的路上磕磕绊绊,艰难前行,可内心却是喜悦开心的。我会坚定地走下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成长。


    一年多年来,拜在师父门下,跟着师父研修,师父教会了我许多人生智慧和人生哲理,让我更加明晰生命的意义;去除了我许多僵化的观念,让我更加淡然、平和;破除了我许多不良生活习性,让我更加积极、健康;淡化或消除了我许多外在的欲求,让我有了更多的“放下、宽容、爱、慈悲”等力量。感恩师父!感恩和谐!虽然我马上就要结业了,但是我们心将时刻连在一起,不会离开;虽然我还有许许多多地问题和不足,但我一定遵循师父的教导,砥砺奋进,努力修生活禅,知行合一,去恶、为善,助人自助,在自觉觉他道路上走下去。

2017.10.19


正字辈弟子献上鲜花,感谢师恩 2017/11/11


上一篇:热烈庆祝和谐第六届(运字辈)心理服务研修生开班
下一篇:觉醒之路


【广西和谐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简介】

广西和谐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前身是桂林市和谐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成立于2006年5月,集心理测量、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户外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心理咨询实务研修、儿童潜能开发、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教育、青少年研学教育、企业心理服务(EAP)、政府采购心理服务、心理软件研发与营销和心理服务场所一站式建设于一体,旗下拥有桂林至善心理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仁和心慧(上海)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青少年研学成长基地。具有一支由专家、教授和博士组成的心理咨询师和研发队伍,本着“诚敬、专业、规范、高效”的服务理念,十八年来,已逐步走出广西,成为全国心理服务的知名品牌。


学校优势项目:

●个体心理咨询(含心理测量);

●心理软件研发与营销;

●心理咨询实务研修生培训;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

●青少年“强心”计划;

●儿童潜能开发;

●儿童感统训练;

●企业EAP服务。


校址:广西桂林市中山中路13号金马大厦3单元6(桂林百货大楼对面)

电话:0773-2813616 13077665658

Q Q: 2425076290

微信:hexie2813616

微信公众号:guilinxinli2813616

官网:http://www.glhexie.com


友情链接: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基础培训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线

onlin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