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裕中语录312
佛陀揭示的因果律真实不虚,认识和笃信因果,需要相当的人生阅历和智慧。相信因果,才能真正地做到全然地彻底地无条件地接纳当下的现实,带着臣服、反思、忏悔、感恩和觉察,脚踏实地地去种明天的“善因”,修未来的“福报”,引导和告戒人们要:众善奉行,诸恶莫做。这是一种多么积极而又高妙的人生态度啊!
谢裕中语录311
未修行之入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到和执着的都是有名有相的东西,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是无明瞎行;修行之出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已看破一切名相的虚幻本质,明了无常是常,放下了执着、分别和妄想,生命处于开悟觉察状态;开悟后再入世,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以一颗真心本性,凭借慈悲和智慧的力量,随缘应化,妙行天下,运转乾坤。
谢裕中语录310
德不配位,权力、财富、美貌、学历等优势资源,很有可能成为阻碍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巨大障碍,甚至是招来灾殃的诱因和条件。
谢裕中语录309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语怪力乱神”,同时,又主张“祭神如神在”,即心中有神有敬畏,但嘴上又不多说,这种对“神”的态度,值得借鉴。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语怪力乱神”,同时,又主张“祭神如神在”,即心中有神有敬畏,但嘴上又不多说,这种对“神”的态度,值得借鉴。
谢裕中语录308
308.在情感选择上,犹豫不决、粘粘糊糊、反反复复、拖拖拉拉、当断不断,这往往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谢裕中语录307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对弟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韩愈在【师说】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宋朝理学家周敦颐强调:“文以载道”。由此可见,“道”在中传统文化血脉中的重要地位,求“道”、闻“道”、知“道”、得“道”、传“道”,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精神追求的核心。
谢裕中语录306
高压之下,任何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都有可能成为释放压力的出口,并习以为常,形成“癖好”。如厌食、暴食、催吐、割手、拔毛发、病态减肥、酗酒、暴力、赌博、色情、仪式,等等。
谢裕中语录305
身心不二。心理养生,修行保健,是最高妙的养生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