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裕中语录560
钱学森说:每一个人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知识为半径画一个圆,把自己禁锢在其中,自以为只有圆里面的东西是存在的,圆之外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其实,这段话刚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礼记】中说的:学然后知不足。知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对于一个有自知力和理性清明的人而言,知识越渊博,越觉得自己贫乏和渺小,自然也就越谦虚低调,这就是为什么知识越渊博的人越喜欢学习和精进的原因。只有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才会自以为已经把整个天都尽收眼底了呢!
谢裕中语录559
俗话说:若想佛法兴,惟有僧赞僧。随喜赞叹是一种积极关注的情怀,而非虚假的奉承和功利的市侩,只有心中有阳光的人,才能照见他人的点滴进步、光明面和优势潜力。
谢裕中语录558
人工智能可以击败人类的大脑,却永远无法战胜一颗已经开悟了的心。
谢裕中语录557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我观念的边界,俗称底线,当现实一旦突破这个边界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冲突,负面情绪就会在瞬间产生或爆发。因此,在降低底线(一切皆有可能)的同时,还要尽量升华自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负面情绪始终处于理性的引导和控制之下,并使之成为推动解决现实问题的巨大动力。
谢裕中语录556
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在潜意识层面往往是粘连的,也就是说,亲子间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互相侵入和纠结在一起的,真正的独立性很难发展起来。如家长发达,就容易强求孩子或认为孩子也应该能干,孩子也容易本能地感到压抑。
谢裕中语录555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如果有一天: 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 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开始!” 只顾埋头起路,不问前程;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凡事尽量先去做,不要总在想,行动才能改变和创造一切。
谢裕中语录55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仁爱之心、依道教化、继承道统、道行天下。北宋大儒张载道出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美好愿景。
谢裕中语录553
怎样处理舍与得的关系?内心强大,心理能量充沛的人,愿意舍、喜欢舍,也舍得了;相反,内心虚弱,心理能量低的人,则本能地索取、防御和责怪他人舍得不够多,导致恶性循环。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故要想得,必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