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ULTING 谢裕中语录
  • 谢裕中语录600

    最近有两个来访者都说他们的心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的“黑洞”,无时无刻都想索取他人的爱和能量。这种生命状态,在佛法中称之为“饿鬼”。追溯他们的早年,都有“缺爱”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灵创伤。所谓缺爱并非父母不爱或没给孩子爱,而是用严厉的管教,控制、支配和伤害了孩子,俗称:打是情,骂是爱。这种“变态的亲爱”,西方称之为“非爱行为”。由此可见,父母学会用赞美、陪伴、爱抚、服务和礼物等爱的言行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早年。

  • 谢裕中语录599

    佛陀为什么要引导众生“去分别心”呢?是因为他早已洞悉众生的一大习性:喜欢比较。大脑企图通过比较来证实和凸显自己的优势,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分别心”成了烦恼的根源和修行成长的巨大障碍。见到不如自己的就容易生轻视和傲慢心,见到比自己强的就容易起嫉妒和憎恨心。故此,修行人要引以为戒,尽量去分别心,反其道而行之,见到弱小的要生同情和慈悲心,尽量真诚地给予帮助;见到超过自己的要生敬佩和欢喜心,尽量虔诚地向其学习和赞叹!是为成长和培福之道。

  • 谢裕中语录598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的人,往往会生存和发展得更好;相反,耽于安逸享乐的人,则更容易陷入人生的死胡同。现在的年轻一代,物质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衣食住行无忧,危机感缺乏,享乐主义思想日趋严重,不想再像父辈那样吃苦耐劳和创苦创业,精神上严重缺钙,理想信念和目标意识淡化、胸襟格局扁平化、精神内动力和行动力软化、生活和创业的激情弱化。虽然他们拥有比父辈更多的才艺和物质条件,由于缺乏更强劲的驱动力,往往无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 谢裕中语录597

    心理咨询与中医治病颇有几分相似,就是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此中奥妙非长期浸淫于其中所能解。首先,心理咨询和中医治病,都需要受众起信,效果才会好;其次,心理咨询和中医治病主要依靠的是人,而不是物,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信息交流和能量互动;第三,心理咨询和中医治病,尤其是心理咨询,都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疗效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都比较容易被误认为是伪科学。

  • 谢裕中语录596

    境随心转,此言不虚。外境与内心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外境,都是其内心向外的投射,是极具个化化色彩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要想改变自己的外境,最直接的路径就是通过如法修行,转化和升华自己的内心。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尽管所拥有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内心却觉得世界到处都是假恶丑,苦不堪言,相反,有的人虽然物质条件一般,却觉得世界处处充满爱,幸福指数很高。

  • 谢裕中语录595

    付出即收获,收获从决定付出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从长远的意义上讲,一个人只能收获自己的付出,所谓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付出虔诚、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将是成长。佛陀把自觉自愿的付出称之为布施,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才智、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些福报不待来世,在现世修行过程中,就能一一化现。

  • 谢裕中语录594

    笑是开在一个人脸上的花朵,胜过了一切化妆品;笑是快乐的标志,也是快乐的引子;笑是善的表达,也是善的源泉;笑是爱的语言,也是正能量的载体;笑是自信的流露,也是自卑的垫脚石;笑是交友的捷径,也是消除仇恨的利器;笑是健康的象征,也是长寿的秘诀。经常保持真诚和温暖的笑容,是修行的开始,也是福报的起点。

  • 谢裕中语录593

    人脑主要储存后天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形式是逻辑思维,最高境界是理性;心是先天具足和与生俱来的慈悲与智慧,是神性,先以直觉、顿悟和灵感的方式偶尔出现,如果修行得好,尽量放松—放下—放空大脑,心的功能会逐渐彰显和强化。这就是由人到神的生命层次跃迁的过程。祝朋友们元宵节快乐!